查看原文
其他

记录那些艰辛历程,四川农民工博物馆将于今年向公众开放

弘博网 2023-10-07


据了解,四川省正在为2500万川籍农民工建博物馆,全面展示记录川籍农民工发展历程,传承其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四川农民工博物馆选址于成都市新津区,目前博物馆的主体工程和展区设计已经完成。2020年8月至12月,四川农民工博物馆面向社会征集文物,目前已征集到展品2000余件。


自行车是农民工在务工城市的便捷出行工具


“农民工博物馆选址在成都市新津区,目前主体建设和展陈设计已经完成,预计今年8月将正式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四川省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张凯钇介绍,农民工博物馆建成后的展厅面积1800多平方米。将以文物、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场景复原等为表现形式,全面形象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汇聚成磅礴力量,活跃在各行各业,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历史。


这是一位木匠外出务工携带的劳动工具


据介绍,建成后的农民工博物馆,参观者可以通过模拟场景实地体验建筑工地、春运挤火车等活动,还可看到按1:1复制的农民工宿舍、仿制的新生代农民工夫妻房以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人口子女一起就读的场景模拟等,切身体会农民工群体的艰辛历程及伟大贡献。


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从1978年的118万余人增长到2021年的2500余万人,其中省外转移1000余万人,大多数集中在中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用勤劳和汗水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从省内来看,2020年全省农民工经济首次突破1.2万亿元,成为全省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磁带见证了它们的主人工余的娱乐生活


截至去年12月底,四川省农民工服务中心完成农民工博物馆首期展品征集,共征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图片、故事、文献、影音等展品2000余件。这些展品生动形象地反映记录了不同时期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农民工群体的发展历程,党和政府及各部门对农民工的关爱等。


四川省农民工博物馆建设也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省人大代表、中煌智慧都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刚曾经也是一名农民工。在2019年省两会上,他提出修建农民工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记录农民工艰苦奋斗、努力打拼的艰辛历程,启迪下一代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书写不懈奋斗的人生。


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后193名来自四川的农民工正日夜奋战在宝成铁路109隧道抢险一线。(图片来源:新华社)


“农民工是一个伟大的群体,他们离开家乡在异地参加国家建设,用勤劳和汗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人大代表徐萍在实地了解农民工博物馆建设后动情地说,我也是一个农家女,现在是一名新型农民工,希望通过博物馆建设和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农民工发展史,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爱农民工。



建设中的农民工博物馆有何意义?


3月23日,人社部原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广州·中国农民工博物馆总策划哈晓斯告诉四川在线记者,可以从“川军”发展、四川农村改革、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等三个纬度,来观察四川农民工博物馆的建设意义。


哈晓斯原是一名新闻记者,长期关注农民工。后到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工作,仍然以农民工为重点关注和研究对象,对农民工有着深厚的感情。2012年,他以劳动科学研究所专家身份,经过项目招标,担任中国(广州)农民工博物馆总策划,完整地策划并展出中国农民工闯天下的辉煌历程。四川省农民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筹建农民工博物馆过程中,也多次邀请哈晓斯作为专家为博物馆设计、展品征集等出谋划策。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独特的经济社会现象,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标志性的新生事物。”在哈晓斯看来,亿万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在满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解放农村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等各个方面,已经并且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农民工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人类迁徙史上最大规模的流动。农民工已经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毛细血管,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2005年1月7日下午,集体来甬打工的17位四川民工在宁波火车南站和列车乘务员合影留念。(图片来源:新华网)


“我觉得,农民工输出大省四川建设农民工博物馆,对于弘扬和传承农民工精神、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这样三个纬度来看。”哈晓斯表示,首先,四川省农民工博物馆承载着30年来农民工“川军”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厚重历史。在我国亿万农民工建设大军中,气势雄壮的农民工“川军”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他们用双手打造出“中国制造”“世界制造”的品牌。他们是城乡劳动力市场流动就业的先行者,率先冲破城乡就业“藩篱”;他们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新生事物。四川农民工博物馆通过展现新时代“川军”开拓的足迹,雄起的身影,铭记第一代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贡献。他们出得去,干得了,挣得回,学得多。


2008年8月23日,1640余名采棉农民工乘坐L196次“棉农专列”离开成都火车北站奔赴新疆石河子采摘棉花。(图片来源:新华社)


其次,四川农民工博物馆也是四川农村改革发展历史的缩影。我国的改革开放,始自农村改革,而农民工正是农业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率的成果。农民工外出比例较多的地区,农村改革进程就快,成果就显著。同时,农民工外出比例较多的地区,由于劳务收入的显著增加,脱贫致富的步伐就快,农村各项改革也就愈加顺利。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他们用双脚把城乡连在一起,在创造和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农村面貌。他们作为农村和城市的牵线人,为农村挣回票子,带回技术,改变观念。


2020年2月,新馆疫情期间在武汉参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四川籍农民工彭中田,他已在武汉生活了近20年。(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再次,四川农民工博物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缩影。比如交通 “瓶颈”,农民工流动要坐车乘船,“蜀道难”千年之叹。早期的“川军”如何出川?从绿皮火车得几天几夜,数十小时,但现在有高铁,有高速公路,蜀道不再难;又比如流动方向,早期“川军”向沿海地区大中城市流动,到了本世纪初,“川军”流动方向产生质的变化,省内流动的“川军”人数首次超过跨省流动的。这说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劳动力需求旺盛,使得“川军”流动的半径逐渐缩小。而农民工“川军”相当一部分已经融入所在城市,从外省打工人落户成为“新市民”,这批“川军”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事物,见证着农民和市民的身份转换,见证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川军”;东南西北中,处处闻川音。



来源:川观新闻、四川在线、金台资讯、川报观察

回顾往期精彩

面对自然灾害时,博物馆如何以枢纽的角色为其社区服务?

共推文博事业发展,青海博物馆联盟成立

来看夔龙“潮”起来!国家博物馆首款潮玩IP产品开始众筹

伦敦移民博物馆对“地方”的想象与实践

学企两界共商苗绣产业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奠基

期待值拉满!10万平米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要来了

@热心人 山西考古博物馆招募志愿者

三星堆博物馆今年4月将展示文物修复,新馆也已全球征集方案

博物馆文创,“文”是根本,“创”是生命

全国首家博物馆美食观光巴士:上车享美食,下车逛博物馆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